第四十七章 陋室谈功德_布衣首辅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十七章 陋室谈功德

第(1/3)页

“余干李三郎,奉差往上饶押运军粮辎重以救城内数万民生。

  不想今日半途遇袭,民夫伤亡不少,有四、五十伤员需要场地救助,欲借贵司宝殿一用。

  或者有盐水、草药提供则不胜感激!某可以留下些粮、豆、面,予诸佛子为布施。

  只是……,进来后见贵寺空空荡荡,实在出意料得很!”

  和尚听了不恼,微微笑着躬身道:“小施主,可方便随喜到方丈吃杯茶?”

  这是在邀请的意思了,李丹抬抬手:“好呀,有劳主持!”

  说完叮嘱宋小牛让镇抚们注意大队进村、入寺不得骚扰,然后带着毛仔弟跟在和尚后面往前走。

  通治和尚边走边介绍,李丹这才知道这地方在唐末就有人修行了,只是苦于地方过于偏僻,所以修不起庙宇。

  幸而在本朝初年来了位云游的嘉善大师,临走将自己化缘得来的几两银子留下,才得以建起了那牌坊和山门。

  前任主持雨桐便发愿,一定在自己有生之年把三大殿建起来。

  不料他带着全寺省吃俭用、开荒种地,加之四处化缘和募资,好容易攒起来的百两黄金,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被几名强贼闯入寺院夺了去。

  雨桐因此一病不起很快圆寂,他的大弟子召集僧人们,把剩余的散碎银两、粮食、度牒发给大家,叫众人去各自寻生路。

  时下寺内只剩了三个半和尚加一名小沙弥,每日一餐,日子凄苦无比。

  “就这几个人,怪不得没点香火气!”毛仔弟将枣骝和大青拴好,追上来时听了说道。

  “小军爷,不是人少才没有香火,是这地方古怪,不是建寺的好去处呵!”通治苦笑。

  “你是说,这地方不适合建寺?”李丹说着,站在了一处崖壁前愣住了。

  这是个巨大的方山,红色崖壁几乎是直上直下。

  但在与山脚下方,千万年雨水的冲刷造就了奇迹,在赤壁丹崖上形成拱形的大厅和内凹庭室。

  这些僧人们便借用地形修建了外墙和部分蒲草铺就的屋顶,沿着崖壁延伸开去。

  那高大的便是大殿,低矮的便是僧房、伙房、藏经室。

  “原来,这就是你们的寺院?”李丹惊讶道。

  “没办法,建不起大殿就只好这样凑合。一代代下来,我也不知凑合了多少年!”通治叹息说。

  “你们竟然住在山洞里?”毛仔弟难以置信:“在这里出家就要住一辈子山洞?”

  “这不是山洞,”李丹告诉他:“这叫丹霞地貌。是一万年前大湖或大海沉淀的泥沙堆积成的。

  那时水面比现在高许多,这山顶兴许在水下,或者露出水面是个小岛。

  后来水逐渐减少,流速加快,就在崖壁上冲刷出这些洞窟和凹壁。

  再后来连那些水都没有了,所有这些露在外面,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样子。”

  “哦,防御说的是!那水该是大禹给排走了吧?”毛仔弟似乎明白些了,很佩服地看向李丹。

  “阿弥陀佛。”通治双手合十:“施主能通观古今,实在难得。小僧也受教了!”

  “通观古今?这词用的好!”李丹哈哈一笑:“不过师父刚才说是此地不适合建寺院,我倒不能苟同呵。”

  “哦?施主难道不觉得这里地方局促,受限地形难以施展吗?”

  “地形地貌人力难以更改,唯有因地制宜而已。你们借崖窟造室就是个例子。”李丹信步走入一间大殿,边抬头瞻仰佛像边继续说:

  “古来建寺皆看风水,尤其知名大寺,如今金陵的清凉寺、静安寺,盛唐时长安的大兴善寺、大慈恩寺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500shu.org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