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百零八章:屯田
第(2/3)页
吏司员外郎。”
“后因忤逆权臣杨嗣昌,贬回家中,崇祯十五年受陛下知遇之恩,启任襄阳令。”
李自敬听到一半的时候,就想起来了。
这个杨士科,在穿越前准备毕业论文的时候,还特意查过他,这是个死心塌地忠于大顺的忠臣。
历史上李自成撤出襄阳,杨士科留在城中殉节而死。
同进士出身,还在明朝工部屯田司干过员外郎,这是个人才啊,想必对屯田营缮等事比较了解。
这样的人,做个县令是不是有点太屈才了?
李自敬看着杨士科,是越看越喜欢,这可是当代的高知识分子,最难能可贵的事,这样的文人,居然会为大顺殉节而死。
不过史书上写的是一回事,真实情况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。
李自敬觉得,杨士科历史上殉节襄阳,为的可能不是大顺,而是报答李自成的知遇之恩。
当然了,看人才不能只看履历,万一这是个简历上镀金,其实在工部浑水摸鱼的呢?
李自敬生起了考考他的心思,笑着说道。
“为何要选襄阳至枣阳一带?”
杨士科微微垂眸,不卑不亢回道。
“汉水过襄阳,淳河接汉水过枣阳,沿途尽是沃土。明廷曾遣京官出外务,作堤截水入官渠,溉襄阳至枣阳一带民田,少有三千顷。”
“而今白旺驻德安府,向南为承天府,也是我大顺之境,在攻占郧阳前,此处距襄阳最近,便于掌控,是最佳的屯田去处。”
李自敬在他说到一半的时候,就站起身仔细端详着背后的地图,发觉这个杨士科说的确实不错。
若想屯田,枣阳这一带,的确是无处其二。
于是转身,有些惊讶。
“三千顷,有这么多?”
杨士科点头,却是眼神一黯。
“这是下官旧时在明廷工部为官所知,如今襄阳至枣阳官渠灌溉情形如何,还需实地考察才能知晓。”
李自敬坐了回去,笑着问道。
“若我要在郧阳府至襄阳府境内屯田,又该去往何处?”
杨士科上前看了看地图,微眯双眼,随即脱口而出。
“房县筑水,官渠由汉水接通,崇祯七年时便溉田七百顷。”
“郧阳、均州皆通汉水,都是古来屯田之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500shu.org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